当前位置:热帖资讯网 >> 明星资讯 >> 文章正文

一线《紧急救援》幕后原型:10米低空飞越海平面 救人如鬼门关

发布于:2020-12-21 被浏览:3361次

潘蔚和宋寅

腾讯娱乐《一线》投稿作者:耿毅

“所谓打捞精神,最难能可贵的是全队。听到有警报,听到有救援,没有人犹豫,没有人退缩,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人。”

中国第一代海上救援飞行队队长潘蔚在第一线参加了100多次救援任务,救援人员超过500人。现为交通部打捞打捞局总工程师,负责国内四支救援飞行队的指挥和训练。

由林超贤导演、人民通信出版社、中国电视时尚电影公司和腾讯影业出品的动作片《紧急救援》18日在全国正式上映。这部电影延续了林超贤作品中惊心动魄的视觉场景,与他以前的作品不同,这一次,电影背后的原型——海上救助人的故事应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影片上映前夕,我们专门采访了潘蔚和机长宋寅。

不同于用剧本和后期制作的电影拍摄,他们的日常动作只用文字描述,足以惊心动魄。在被采访的办公室里,墙上不仅有一张中国海域地图,还有两架救援直升机(EC-225和S-76C)的——仪表图,它们是潘蔚多年的好伙伴和帮手。

在拍摄过程中,他还亲自上阵,完成了最难的低空拍摄。这是一次直升机离海平面只有10米的机动飞行。为了让救生队的潜水行动更安全,他控制直升机以低空速度缓慢接近海平面,速度从8节(8海里/小时,约14公里/小时)慢慢降到4节。直升机螺旋桨带来的风速被用来平衡海平面上的波浪。它不能完全停在空中,吹起波浪影响司机的视线,也不能过快地把潜水演员从危险中解救出来。终于,这个镜头拍成功了,在场的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机长是新一代打捞人员的杰出代表,也是辛在电影中饰演女机长的原型人物。短发和灿烂的笑容,宋寅的自信和慷慨让她在各种综艺节目中表现自如。

自2008年进入国家海上专业打捞队后,经过在澳大利亚的飞行训练,10月底正式开始以副驾驶身份参与救援任务,2014年成为搜救队长。她是中国大陆现有四支救援飞行队中仅有的两名女飞行员之一。

与大家的想象相反,在宋寅看来,比起成功的营救任务所获得的成就感,训练中某些科目的错误让她记忆更深刻。因为他们的错误很可能影响救生员和被救人员的生命安全。在过去的几年里,她参加了273次救援任务,救援人员超过218人。当然,说起这些,她的语气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对于营救飞行员来说,每一次任务都意味着危险和紧张。

在电影流行的时候,幕后原型的故事不应该被忽视。

要改编电影?还是彭于晏演?不相信

当我第一次听说林超贤要创作《紧急救援》时,宋寅和其他团队成员几乎不相信。

在她看来,她从事的是一个很小的职业,不仅不为大众所熟知,家人也不知道,更别说拍电影了。

事实上,早在五年前,林超贤就与通信出版社签订了合同,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海上救援电影,现在是《紧急救援》。

2018年11月,该片在福建厦门正式上映。在拍摄过程中,虽然宋寅没有直接参与拍摄,但他间接参与了剧组的工作。

“当时我们被要求飞往厦门,我把我们的飞机调到了演播室。因为飞机需要维修,所以需要做一些其他的工作。在这些轮换中,我们可以战斗和更换飞机。”

拍摄过程中,她工作的东海第一救援飞行队全程参与拍摄。

作为新雷枝角色的原型,宋寅与我们分享了一位机长的生活。

自从服役以来,她一天内最多执行了三次救援任务。寒潮来临,台风季节,会有更多的任务,整个团队一天可能会接到五六个救援请求。

电影中指挥中心负责调整协调各飞行中队的各种救援请求和空中救援。

关于当队长的感觉,宋寅回答说:“我记得第一次坐飞机回来,看到桌子角上有一条带鱼,感觉特别温暖。我说了是什么。他们说是上次我们救的人送的一些海鲜特色菜,对我们表示感谢。当时觉得特别温暖,觉得我们的工作特别好。我们不会永远记得我们在救人。”

和林超贤拍电影太累人

潘蔚亲自作为司机参与了几个极其困难的场景。

林超贤要求同时派出四架直升机,以便拍摄一个令人震惊的镜头。但救援队通常是两个平面的编队,四个平面的编队不仅缩小了飞机之间的空间,还使得四架飞机同时出现在摄像机前,摆出姿势,满足摄像机的要求,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这样的要求,潘蔚也坦率地表示,他从未这样做过。“试试看,看能走多远。”

然后剧组研究了方案,安全完成要求后,导演林超贤希望阵型更紧凑,要求直升机在画面中晃动,增加画面的张力和剧情的张力。所以协调直升机先轻微抖动,然后加大幅度。

潘回忆说,在飞机上被拍到的辛直接吐了,但是抖动幅度太大。“我们救援的时候遇到大风暴就晃,但是救人的时候精力太集中,人体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毕竟这是电影,身体还是会有反应的。”

电影拍摄要求的技术动作和真实救援一样惊险

导演和创始人设计的动作已经超出了救援队平时训练的范围,甚至有的已经达到了救援队的内部标准。有个摄像头拍一架直升机送潜水员下海,悬停高度一般在15米以上。但是这个高度对特技演员来说太危险了,入水时身体姿势不正确会对他造成伤害。

但当高度小于10米时,直升机会卷起海水,飞行员看不到海平面,这是驾驶时最危险的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如何让飞机利用速度将风浪降到最低,同时慢慢降低高度和速度,最终完成这个镜头的拍摄。

虽然方案可行,但实际拍摄时也惊心动魄。在如此低的高度,如果姿势不当,飞机会掉进水里。正式拍摄的时候,看到飞机几乎在水上飞行,看到人们跳海,真的是惊心动魄。最后,林道也很满意。

如果不把他带回来,我可能很难再做救援人了

潘蔚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拯救了500多人。虽然不再从事一线救援,但对之前的救援任务记忆深刻,刻骨铭心。当他在采访中讲述这个故事时,他深感震惊。

在北方第一飞行中队(北海第一飞行中队)组建之初,潘蔚和另一名上尉分别驻扎在辽宁大连和山东蓬莱,守卫渤海湾的安全。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即使生病也没有人值班代替他。“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风吹来,等一下就好了,电话肯定会响,睡不好。”他回忆道。

那是2005年的冬天,刮大风的时候,警报声此起彼伏。

其中一只小舢板在大风大浪中上下起伏,舢板的背部已经被撞得粉碎,看起来快要散架了。机组人员看到直升机来了,扶着窗户,看到了获救的希望。

在空中,飞机在强风中摇晃旋转,救生员像钟摆一样在悬挂的钢索上来回摆动。很难挽救生命和救生员的安全。无奈之下,他想到一个招数,先把救生员放下远离舢板,然后走近舢板,让救生员像荡秋千一样在舢板上荡来荡去。救生员也很聪明,就在小舢板来到前面的时候,他向前一滚,上了船。

他没有松一口气。缆绳缠在桅杆上,直升机发出像敲钢板一样的“砰砰”声,令机组人员紧张。

如果按照训练的话,这个时候要考虑牺牲个人,拯救整个单位。"切断钢缆很简单,一个按钮就够了."但是对于接下来的两个人生,训练手册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选择。

“不能切。”他很坚定。

他先把钢索放好,让直升机能做更好的机动,放了近90米。我看到缆绳是如何缠绕在桅杆上的。在船员的指挥下,潘蔚在接近舢板时关闭了缆绳。直升机到达正上方后,机长看不到下面的情况。在船员的指挥下,电缆顺时针缠绕。他逆时针控制直升机,一边缠绕一边缠绕缆绳。

钢索从桅杆上松开的那一刻,他说:“就像从鬼门关活着回来一样。”

着陆后,他告诉后舱的队员为什么他决心不剪断电缆。“你今天不带孔威(救生员)来,我说我这辈子可能都不做这个生意了。”

“一个船员被移交给你,一起出去了。结果你回来了,他没回来。”现在回忆起来他还是感触很深。

救援精神一定要有牺牲奉献的精神

如今,交通部的打捞系统(中国打捞)是中国唯一的国家专业打捞力量。中国打捞包括打捞、打捞、飞行三个队。目前拥有现代化专业打捞船198艘,直升机24架。其前身是1951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人民打捞公司。1978年,交通部正式成立打捞打捞局。

在采访中,当谈到“打捞精神”时,潘蔚想了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的打捞精神,有时候我经历的越多,我经历的越多,我感受的越久。我一直在一线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高尚,或者说这个职业怎么做才配得上荣耀。”

“打捞精神最难能可贵的是,整个团队的精神都进入了你的骨子里。听到有警报,听到有救援,没有人犹豫,没有人退缩,无论是船员、潜水员还是飞行员。都是那种想法,就是救人。”

“生命和其他救援是无法比拟的。人生就是这一次。他最后的希望在你身上。如果你走了,他还会活着。你不去,他就不在了。”

中国海难救助中心自1951年成立以来,已开展2.07万次紧急救助任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81607人,遇险船舶5375艘,沉船1825艘。

除常规打捞任务外,打捞系统还奉命开展神舟系列飞船发射、钓鱼岛、黄岩岛等海上维权应急保障、汶川抗震救灾、马航MH370跨洋搜索、重庆万州大巴打捞等应急救援救援任务。

“我们是一个代表国家的专业团队,因为我们所做的,所能做的,都可以代表国家。”他最后说。

标签: 直升机 钢索 时候

上一篇:53岁的王灏儿很少发光 黑色的头发和红色的嘴唇不小心撞到了林青霞 网友:美是一样的

下一篇:2021年法国小姐在诺曼底夺冠后泪流满面

热帖资讯网整站推荐
本类推荐
TOP 10